<optgroup id="blq77"></optgroup>
<acronym id="blq77"></acronym>

    <span id="blq77"></span>

      www.researchmalignantmesothelioma.com
      home

      【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文化傳承 “文化德格”聯結世界

      發布時間: 2024-09-19 09:35:00 來源: 四川日報

       


      甘孜州德格縣麥宿小鎮上的手工藝人在加工銅器。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海洋 攝

        路標名片

        德格: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川藏公路國道317線貫穿縣城及部分區鄉。境內雀兒山山口海拔5050米,有“川藏第一險”之稱。德格擁有康巴文化中心和格薩爾王故里兩大世界文化品牌,享有“康巴文化發祥地”“英雄格薩爾王故里”“中國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等美譽。

        8月25日,穿過長長的雀兒山隧道,四川日報全媒體“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沿著國道317線一路向西。青山連綿,江水奔流,一座鑲嵌在河谷間的小城出現在我們面前——德格縣到了。

        德格縣與西藏江達縣隔江相望,自古以來便是四川與西藏相連的重要樞紐之一,獨特區位造就了當地厚重的康巴文化。

        抵達之時正趕上德格縣首屆嶺·格薩爾王音樂季系列活動,音樂劇、鍋莊大賽、歌手大賽、非遺文化展正在山谷間輪番上演。踩著音樂季的節拍,采訪組踏上一場充滿傳奇與魅力的文化之旅——從康巴文都民族團結廣場到德格印經院,從深山里的麥宿鎮,到傳承非遺、藏醫藥的校園,一路觸摸歷史的脈絡,一路追問“文化德格”如何茁壯生長、聯結世界。

        留住“根”

        “我們要給下一輩留下一個完整的文化”

        8月25日,到達德格時已近黃昏。德格縣康巴文都民族團結廣場熱鬧非凡,音樂劇《德格·嶺·格薩爾王》在這里開演。在閃爍的光與電之間,演員們隨著雄壯悠揚的樂曲,時而高高躍起,時而低頭吟唱,講述著格薩爾王的故事。

        首次把這個傳承千百年的故事與現代音樂劇的形式結合,音樂劇總導演、德格籍歌手亞東說:“德格的嶺·格薩爾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是本次創作探索的核心?!?/p>

        創作的根基,來源于一場“搶救”行動。德格縣社科文聯主席牛美翁姆說,他們通過遍訪縣境內23個鄉鎮和21座寺院,以圖片、音頻、視頻、曲譜等數字化方式,搜集整理了格薩爾文化風物遺址遺跡,成功集成了《中國格薩爾數據庫德格篇》,為下一步創造性地傳承發展奠定了基礎。

        留住的不只是格薩爾王。作為德格當地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地標,德格印經院享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的美譽。全木結構的印經院畫柱林立,時至今日還保持著近300年前建院時的傳統——不用火,也不拉電線,陽光是唯一的光源。

        70歲的彭措澤仁盤坐在窗邊,左臂抱著一塊半米多長的木板,右手拿著尖刀一筆筆刻畫,木屑像雪花一樣散落……他在這里工作已經40多年,是德格印經院最年長的修復師之一。

        德格縣檔案館館長達瓦擁西介紹,目前德格印經院收藏了大約33萬塊印版,其中約22.8萬塊是古舊印版,有不少是珍本、孤本。

        2015年和2017年,德格縣先后啟動了《大藏經·甘珠爾》《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舊譯十萬續集》等印版的復刻工程,復刻本用于印刷使用,古印版封存。其中,《大藏經》復刻工程已近10年,德格縣投入5000萬元,從西藏昌都等地購買了10萬余塊紅樺木作為經版用材打磨成形,聘請西藏江達縣和德格本土的50余名雕刻工匠,采用傳統手工雕版工藝,對《大藏經》經版進行復刻。

        德格本地雕刻工匠格絨說:“我們大概六七天能完成一塊經版的雕刻。雕刻完成后還要經過5次校對,有錯的進行再次???,最后在雕刻好的經版上涂上酥油晾曬,才算完成?!?/p>

        截至今年5月,3萬多塊經版已經復刻了2.2萬余塊,完成了工程量的70%左右。一些科技手段也被運用到保護工作中來??蛋臀幕芯吭涸洪L楊勝透露,當地正在通過對雕版進行全息電子掃描,用數字化手段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永久留存?!拔覀円o下一輩留下一個完整的文化?!?/p>

        塑造“魂”

        把文化產品“吆喝”出山,在德格聯結全世界

        汽車沿著河谷蜿蜒行駛兩個多小時,我們終于抵達“中國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距德格縣城100多公里的麥宿鎮。很難想象,如此偏遠之地,每年手工藝品的產值就超過5000多萬元,還吸引了迪奧等國際品牌來合作。

        從外形上看,它和其他藏式小鎮沒什么區別,唯有“中國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的牌子,提醒著這里的不同。

        “欽樂工坊”的生產車間內,手工藝人布機正坐在臺階上仔細鏨鑿,50多種鑿刻的長釘輪番使用,清脆的敲打聲中,花紋雕塑逐漸在硬幣大小的青銅吊墜上成型?!艾F在訂單源源不斷?!惫し回撠熑诉_瓦卓瑪說。

        但幾年前,達瓦卓瑪剛從父親那里接手這家工坊時,不僅收入有限,還背有不少貸款。為了發展,她一方面拓寬市場:奔赴國內甚至國外展會,接觸更多目標人群,同時搭建線上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另一方面,在產品設計上做文章,開發了項鏈、戒指等輕量時尚的文創系列產品?!白尭嗳苏J識并了解利瑪銅這門工藝和當地文化?!边_瓦卓瑪感慨,正是通過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讓自己走出了一條新路。

        行走在麥宿,每座工坊門頭上都有“麥宿手造”標識。為了幫傳承人把產品“吆喝”出山,讓他們能專注于技藝,德格縣2021年注冊了公共品牌“麥宿手造”。

        此外,德格縣還不斷推動物流體系完善,幫助更多“麥宿手造”走出大山?!拔覀兊漠a品還賣到了美國、墨西哥等國?!苯涤酶衲苏f,這在以前他連想都不敢想?!艾F在,留在家鄉也能聯結全世界?!?/p>

        “現在來小鎮的商家越來越多,我們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本幙検止に嚾嗽髑敫嬖V記者,這段時間,不少精品民宿、設計品牌的負責人前來洽談合作,打算聯名推出一些產品。

        不只是麥宿鎮,近年來德格致力于文化品牌打造,讓“文化德格”品牌越擦越亮。今年5月,“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8月26日,采訪組見證了當地正式啟動《世界記憶名錄(國際名錄)》的申報工作。

        培養人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

        “這是一場特別的演出,當地人編、當地人導、當地人演?!眮問|向采訪組透露,8月25日晚上演的這部改編自《格薩爾王傳》的音樂劇,演職人員均來自德格,并且都是非職業演員。

        “亞東告訴我們,請職業演員可以帶來一場精彩的演出,我們要把這場戲留在德格,傳承下去?!币魳穭【帉?、德格縣文化館館長益西志瑪說。

        當晚演出的高潮,是德格縣中學學生帶來的百人說唱。觀看完演出,德格人扎西丹增感嘆,關于格薩爾王的傳說聽過太多次,但這種百人說唱的方式還是第一次?!巴耆宫F了史詩的恢弘氣勢?!?/p>

        “這部音樂劇更大的意義,是讓人意識到格薩爾王傳承的重要性?!比珖陡袼_(斯)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藏族文學研究室主任諾布旺丹表示,千百年來《格薩爾王傳》都靠民間藝人口口相傳,但如果僅靠口口相傳,這部“活史詩”的傳播將會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

        為什么當地有這么多人會唱、會演?德格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澤仁卓嘎認為,更多的傳承在戲外。

        據他介紹,10多年來,德格縣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打造非遺項目特色專業課程,開設了“格薩爾百人說唱班”等藏民族文化非遺傳承班等,培育非遺項目特色人才。截至目前,這一活動已覆蓋5000多名學生,培育了大量有潛力的傳承人。

        人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格致力于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

        在距離德格縣城10多公里的龔埡鎮,坐落著一座三層樓的學校,這是創建于2017年的德格南派藏醫藥人才培養培訓學校。德格縣藏醫院(藏醫藥研究所)副院長伍金丹增說,前些年,整個甘孜州僅有一個藏醫班,以致于藏醫藥人才十分短缺。2017年,德格縣與四川省甘孜衛生學校合作,創建了南派藏醫藥人才培養培訓學校,培養了300余名甘孜州基層急需藏醫藥終端人才。

        通過人才培養,受益的還有麥宿鎮。2019年,德格縣投入了1400萬元,扶持麥宿鎮19戶民俗手工藝傳承人。如今,這19戶民俗手工藝傳承人建成19個成規模的手工藝工坊,吸納了麥宿鎮2000多人就業,占麥宿鎮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形成了一個有規模的手工藝人群體。(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徐莉莎 劉莉 吳憂 寧蕖 何海洋 吳聃 古單宇 甘孜觀察 張黎萍 洛絨尼瑪)

      (責編: 于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_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_97人妻综合视频_99re6免费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