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們在打籃球。才貢加 攝
7月的最后一天,我們的汽車沿著青藏公路,往西南方向疾馳,海拔的急劇攀升,使人不由得呼吸急促,緊接著后腦勺隱隱作痛起來。
但是此行的目的地——唐古拉山鎮(俗稱沱沱河鎮)依然遠在250多公里外,途中要經過海拔5000米以上的風火山。
過了昆侖山口,遠處綿亙蜿蜒的山脈將無邊無際的荒野徐徐鋪展開來,眼前的青藏公路宛如一條巨大的輸送帶,翻山越嶺將一輛輛滿載貨物的大車輸送到“天上的西藏”。
從格爾木市到唐古拉山鎮的距離,之于綿延千里的“天路”,在公路里程意義上并不算遙遠,但要經過多處高原凍土地帶,汽車往往剛提起速度就要急剎減速,從清晨到日暮,我們抵達了位于沱沱河畔的青藏兵站部某大隊輸油管線中隊大院里。
這里海拔逾4700米,此時少了陽光照射,風頭變得凌厲了許多。位于中隊大院里的籃球場上,皮膚粗糙、衣著單薄的年輕官兵激戰正酣。
他們正是此行采訪的對象——常年駐守在長江源頭,用青春和熱血護衛格爾木至拉薩的輸油管線,在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里,一個個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年輕小伙子淬煉成了“鐵肩膀硬脊梁”的高原戰士。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風?!便拥貐^環境的惡劣程度令人難以想象,作為護衛輸油管線的戰士,中隊官兵一年中有290天待命,其中至少有100多天在戈壁荒漠展開巡線護線任務,平均每年行程達到2萬公里,足跡遍布長江源頭的雪山、荒野。
作為護衛輸油管線的部隊,管線發生故障,就是吹響了沖鋒陷陣的號角。面對險情,官兵發揚“三個特別”精神,拼死抗爭,完成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無數次收到各級部隊表彰獎勵。
2022年初的一天,正值祖國內陸春暖花開的時節。沱沱河地區四野雪覆冰封,寒風肆虐。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附近輸油管線開裂,中隊官兵展開了一場分秒必爭的“戰役”。
“我們找了很久,才找到管線破裂處?!蹦谴螕岆U任務,給中隊戰士李鶴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中隊而言,管線開裂是天大的事兒,事出緊急,官兵來不及做充分的防護措施,便沖向了現場。
雖然常年執行巡線護線任務,深知個中艱辛,李鶴江卻沒有想到那次任務會無比艱難,甚至完全超乎他的想象,“真沒想到那么難找,我們用十字鎬和鐵鍬,整整挖了兩天一夜?!?/p>
初春的高原,凍土像鋼鐵般堅硬,十字鎬用力砸下去,震得凍僵的雙手生疼,好不容易挖開一處,卻看不到管道破裂處。中隊官兵到處挖,一直挖,記不清挖開了幾處,經過兩天一夜,最后成功找到并順利維修。
“終于不用再挖了?!闭f到找出管線破裂位置的那一刻,李鶴江本能地長舒了一口氣,似乎那次搶險任務就在此時此刻。
在一次次高原搶險的磨煉中,中隊官兵練就了“缺氧氣,不缺高昂士氣;缺溫度,不缺忠誠純度;缺綠色,不缺英雄本色;缺親情,不缺戰友深情;缺直管,不缺依法治管?!钡摹拔迦蔽宀蝗薄本?,在嚴酷環境中鍛造了軍人不屈的意志。
7月25日22時30分左右,唐古拉山鎮迎來短時強降雨,短短半小時,中隊大院已是汪洋一片。一聲令下,早已集合的官兵一個個蹚過齊腰深的積水里,大家齊心協力最終成功疏通。
與中隊官兵交流是一件考驗耐心的事情,一個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性格里卻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成熟和穩重,在深夜的黨支部會議室里,尷尬的一問一答幾度陷入靜寂,只有提及遠在千里之外的妻兒老小,他們才打開話匣子。
對中隊官兵來說,一天里最幸福的時候就是19時到22時的3小時。按紀律,官兵只有在這短短3小時,才可以用手機,因此,這3小時成了他們每天陪伴家人最珍貴的時間。
“在這里當兵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我們經歷高寒缺氧的考驗,忍受與親人相隔千里的孤獨,守衛著‘天路’上的輸油管道,無論多苦多難,對我們的人生而言,將會是一場彌足珍貴的成長和回憶?!敝嘘犞笇T張彪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