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西左線特大橋施工現場。
東祁連山隧道出口施工現場。殷之皓 攝
時值九月,秋高氣爽,川青鐵路甘肅、青海段建設項目全面進入建設高峰期。9月4日,記者來到位于海東市平安區古城回族鄉山城村的川青鐵路東祁連山隧道出口,傾盆大雨阻擋不了項目建設的熱情,機械陣陣轟鳴、工人忙碌作業,工程持續穩步推進。
中鐵三局川青鐵路甘青段13標項目總工申超超告訴記者,東祁連山隧道全長21.595千米,是川青鐵路全線第二長的隧道,為全線控制工程,同時也是中國首例勘察階段發現高壓二氧化碳氣體溢出的高風險鐵路隧道。除軟巖變形、斷層破碎帶、富水構造帶等不良地質影響外,該項目還面臨著自然環境惡劣、氣候寒冷、冬期長等多重困難。
走進隧道施工現場,工人神情嚴肅,正在進行緊張的鉆孔作業,中鐵三局川青鐵路甘青段13標項目經理部一工區經理張華說:“目前,管段內2座斜井已建井完成進入正洞施工,正洞完成20%,其中4號斜井2172米,采用I級機械化配套施工,歷時510天,提前施組65天完成,作為關鍵線路,為東祁連山隧道提前貫通創造了條件?!?/p>
“作為標段的重難點工程之一,施工團隊成立攻堅克難小組,通過采取機械化施工、利用有害氣體自動監測等智能手段確保施工安全?!睆埲A介紹。
“每位工人的安全帽上都配備了北斗定位系統、警示燈和二氧化碳監測集成模塊?!睆埲A補充道:“與以往相比,安全帽上新增加一個二氧化碳監測模塊,能夠在工人施工作業時,實時監測周圍環境的二氧化碳濃度,如果超過5000ppm,會立馬產生報警提示?!?/p>
記者了解到,中鐵三局自主研發的有害氣體自動檢測系統,自今年投入使用以來,利用一個平臺、三個部位、四個終端,實現了多維度、不間斷的有毒有害氣體自動檢測,進一步保證了施工人員的作業安全。
結束隧道探訪,我們的目光被一臺隧道智能測量機器人所吸引,張華說:“這個機器人能夠實現測量放樣、斷面掃描、隱蔽工程、安全監控等無人化作業,這不僅提高了施工工作效率,同時也提升了隧道綜合測量的智能化水平?!?/p>
在13標段項目經理部多功能展示廳,工作人員正登錄BIM(建筑信息模型)數據平臺對標段沿線建設進行建模動畫展示,申超超說:“借助BIM技術,不僅能控制建設施工的質量標準,還可以為鐵路建成后的運營維護提供信息支撐和技術指導?!?/p>
一個個研發系統和智能技術的應用,為鐵路建設插上科技的翅膀,通過科技賦能統抓安全與質量,數字化與智能化正在引領鐵路設計建設新發展。
申超超指著屏幕上的展示模型介紹:“川青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13標段位于海東市平安區,標段重難點工程為‘一橋一隧’,‘一隧’指的就是東祁連山隧道,而‘一橋’則為海東西站左右線特大橋,全長3.6千米,是國內首座三線半封閉聲屏障橋梁?!?/p>
何為半封閉聲屏障橋梁?帶著疑問,我們來到海東市第二中學旁的海東西站左線特大橋施工現場,澆筑成形的橋梁樁基高高矗立?!皹蛄何挥谄桨渤菂^內,在大橋四周,包含高層小區、學校和醫院等人群密集區,我們所設計的半封閉聲屏障具有強降噪、抗風揭、防滲漏等性能,能在最大程度上減音降噪,減少鐵路運行對周邊環境和當地居民的影響?!鄙瓿f。
申超超告訴記者,海東西站左右線特大橋不僅實現了橋站一體化和橋面聲屏障一體化,還通過設計一處跨越既有蘭新高鐵二線橋梁營業線的轉體梁施工,確保臨近既有線、營業線施工安全,最大程度上減少在建鐵路對既有線路的影響。
“一橋一隧”作為川青鐵路甘青段13標的兩大重難點工程,面對艱難復雜的自然地質條件和施工風險,施工團隊持續創新管理,不斷提升項目建設質量,以信息化、數字化驅動鐵路建設全流程,確保項目全方面提質增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