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援藏工作組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援藏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立群眾所需,盡援藏所能,下大力氣補齊民生短板,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匯聚專業力量,構建素質教育新生態
鍛造高質量教師隊伍,創新打造“山海大講堂”教培體系,集聚青島齊魯名師、名校(園)長資源,采取“線上+線下”“點題+選題”相結合的方式,每月為受援地桑珠孜區開展兩次定制化、個性化培訓,累計組織線上培訓10余期,受益教師超過3000人次。
由中共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委、桑珠孜區人民政府、日喀則市教育局、青島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組聯合主辦的2023年日喀則市桑珠孜區中小學生科技節在桑珠孜區青島小學舉辦。
結合援建的日喀則市青島小學、青少年科學院設施升級改造和驗收運營,邀請國內校園文化專家進藏指導,打造“六+N”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啟動大學生進藏“送課進校園”支教活動,協調天津大學在全區4所學校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開展長期進藏送課支教活動。
同時,發動青島愛心企業、慈善基金等社會各界為當地教育捐贈款物200余萬元。推動萊西市人社局等5家單位與桑珠孜區相關單位、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辦好桑珠孜區中小學生科技節,開設了“飛向北京”航空模型比賽等18個競賽項目,吸引桑珠孜區23所中小學校的460名學生參賽。
在桑珠孜區教育系統選拔4名“珠峰少年”,參加青島市2023年度中小學(幼兒園)勞動教育系列活動及研學交流活動;選拔23名足球特長學生赴青島市城陽區體育學校參加為期20天的足球夏令營活動,接受專業足球訓練;協同海信集團組織31名在校學生,參加東西部協作海洋文化融合交流研學活動,零距離體驗青島城市地標,搭建青島與西藏少年兒童友好交流新舞臺。組織區第三小學、第一中學首次代表日喀則市參加在鄭州舉行的全球發明大會全國總決賽,榮獲兩個銅獎的優異成績,這是日喀則市中小學校首次參加全國創新發明類比賽。
強化授漁賦能,開啟醫療幫扶新篇章
持續發揮“山海情·紅馬甲”醫療志愿者服務隊作用,深入開展下鄉義診、送醫送藥、疾病篩查等50余次,覆蓋群眾萬余人,初篩可疑先心病489例,髖關節及脊柱一檢陽性59人,隱睪87人,膝關節病500余例。協調青島市海慈醫院每月為桑珠孜區中心醫院開展線上遠程授課培訓,累計舉辦8期。
青島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組帶領青島援藏醫療隊開展高原骨關節病免費治療項目,共計為40名患者實施手術。
安排桑珠孜區8名醫療骨干,赴青島市市立醫院進行為期3-6個月的體悟式培訓,推動交流培訓向“精準滴灌”轉變。投入60余萬元,開展骨關節病關節置換、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等高原特色疾病篩查及免費治療工作,為三千多名兒童及五百多名白內障患者提供了免費醫療救助。
實施“高原疾病公益救治”項目,在青島、桑珠孜兩地為41名骨關節病患者成功進行手術,創下桑珠孜區中心醫院單日收治患者數量、單日手術量、連續手術量及首次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四項歷史記錄,在受援地農牧民群眾中引發強烈反響。青島市第九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已累計看診1000余人次,巡房2000余人次,實施手術80余臺次。
增強內生動力,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結合桑珠孜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依托江當現代生態產業園,深耕青稞深加工、光伏儲能兩大產業,進一步推動魯藏兩地產業對接,促進受援地加快形成特色產業鏈條。
拉貴村
2023年簽約引進黑青稞加工等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6個。引資3.5億元建成中電建光伏儲能保供項目,從開工到并網發電僅用75天,帶動當地400余名勞動力就業。
圍繞打造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投入近2000萬元推動年木鄉垃圾中轉站、拉貴村鄉村振興示范點項目、嘎藏村基礎設施提升項目等如期竣工交付。提升受援地文化旅游吸引力。挖掘特色產業助力就業創業,每年投入資金120萬元,扶持藏式家具、唐卡、手工藝品等10余家民族手工業企業設備升級。
依托“青小稞”等吉祥物產品的延展與應用,打造一系列具有濃郁藏式風情的特色文創產品。通過斯瑪卓文化旅游推介等節慶活動展示展銷,“桑珠孜有禮”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2023年開展非遺產品展示、“藏品入青”展銷、唐卡精品藝術展及4場次文藝演出等“西藏文化青島行”系列活動,實現銷售額60余萬元。綠色優質特產走進山東,成為增加農牧民收益的重要途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